疫情过后被很多“就业难”的问题刷了屏。特别是国外疫情爆发后,逐步封锁了对外流通,很多外贸企业、工厂受到了非常大的打击。当然不仅仅是外贸行业,疫情的影响范围是非常广的,造成的连锁反应,就是就业难度也上升。
说到这里,不由想起八十年代的“铁饭碗”,似乎如今铁饭碗也没那么香了。那时候的铁饭碗有哪些呢?教师、医生、护士、电影放映员等等这些都是排得上号的。但是现在这个时代,这些职业,有的已经被时代所淘汰,有些已经不再那么“香”了。

而造成这些的原因是什么呢?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曾经的“铁饭碗”的工资已经没那么高了,受尊敬程度也大不如从前。举个例子:还记得小时候家长对老师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老师某某要是不听话请你狠狠的打!现在家长对老师的叮嘱则大多变成,我家某某请老师多关照关照。老师则是进退两难,严一点吧家长怪老师太凶了,态度不好,要去教育局投诉老师,松了吧,孩子学习成绩上不去,又怪老师教学能力不行,不关心学生。关键是操了那么多心,顶着那么大的压力,最后工资却不高。

现在已经不是那个给孩子找“铁饭碗”的年代了。其实老话说得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论子女以后从事什么行业,只要避免一些误区,无论哪行都能成为“铁饭碗”。那现在子女择业我们应该避免哪些误区呢?
首先提出一个词:“舒适圈”。这两年“跳出舒适圈”这个话题很热门,职场上是一样的道理。在一个过分舒适的岗位待久了,人就会慢慢的从舍不得这个舒适的环境,演变成不敢离开、害怕离开。另一方面,舒适圈里的人由于没有压力,人的成长就会缓慢甚至毫无长进,这对人的一辈子来说是致命的。

第二个词是“流水线”。所谓流水线是指工作内容的固定性,每天做的事都一样,就像流水线上的工人,永远重复一个动作。比如客服,其实客服还是挺辛苦的,特别是接线客服,每天嘴巴要说个不停,而说的内容就那么几个,甚至很多句子都是重复的。我认识一个从事400接线员工作的人,曾经聊天的时候很自豪地跟我说,我现在可厉害了,接客户电话的时候都不用动脑子的,我甚至能一边接电话,一边闭目养神。乍一听,很厉害,业务很熟练,但是仔细一想这样的工作除了每月微薄的收入还能为我们带来什么?

第三个词是“可取代性”。最近几年“人工智能”这个概念非常火。而且已经慢慢从概念走向现实。还是说接线员,相信很多人都已经发现了这个改变,很多客服电话的语音导航已经从之前的按数字键选择变成了只需要你简短说出问题就能自动给到你对应的答案,这是我们直观看到的,我们看不到的是400接线员员工数量的锐减。包括网商客服也是这样,很多店铺选择购买智能客服代替人工客服。由于这些工作的可替代性造成了从业人员的失业率急剧上升。

很快又要到一年的毕业季了,虽说今年因为疫情可能会有延迟,但是我们的子女终归是要从校园走进职场。这走出的第一步非常重要,一定要避免这些误区,希望这篇文章对你们有帮助!
欢迎留言,聊聊你的看法!